距盛会召开还有3年多时间,但草学界已是翘首企盼。
2022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2026年为“国际草原与牧民年”,这不仅是国际牧民联盟运动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草原和草牧业增添了新动能。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韩国栋对记者说,“国际草原与牧民年”的确立,对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适应气候变化以及草原牧区的可持续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表面约一半的陆地面积被草原所覆盖,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但草原得到的保护是最少的。在世界各地,草原支撑着亿万牧民的生计和食物安全,也为人民提供了牲畜产品。牧民利用牲畜为市场提供着优质的蛋白质,有助于全球人民的营养和粮食安全。“国际草原与牧民年”的确立,不仅可以提高全世界对草原和牧民在食物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重要性方面的认识,还能为各级决策提供信息,制定适宜政策,惠及当下和未来,也能动员全球民众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抓住草原和草牧业发展的新机遇。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在生态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碳中和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草学学科人才培养是支撑草原保护和草牧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完善草学学科的内涵,加大草学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为我国草原和草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草学学科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面向草食动物饲草料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及运动场绿化等行业产业,集生物学基础研究、动植物生产应用和草业工程技术于一体,涉及农学、畜牧学、生态学、景观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新兴交叉性专业,源于欧洲的草地农学、北美的畜牧学以及俄罗斯的饲料学和地植物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双重特点。目前,草学学科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这诸多挑战。
韩国栋说:“首先,草学是一个新兴学科,虽然学科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其学科内涵、学科理论亟待进一步凝练和发展;其次,草学的基础研究薄弱,急需开展持续深入研究;第三,草学学科的二级学科发展不平衡,研究队伍明显不足,如草坪学、草地保护学、草业经营学;第四,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比较弱,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草种业、生态修复、草地碳汇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在我国草学几代人的努力下,草学学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草学学科的人才队伍相对较小,力量仍显薄弱。按照目前草学人才培养规模和速度,我国未来草业科技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草地面积相比仍然不相匹配。
韩国栋认为,应从可持续性科学、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草地适应性管理这五个方面入手,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草学。同时,急需挖掘不同区域草学的本土知识,带动我国草学学科的发展。
如果说草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草学则服务于广大牧区和牧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让社会公众了解草学,宣传是重要且必须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草学学科独具特色,方向齐全,逐渐成为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学科,但并未被全社会广泛知晓。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仅要让“人尽其才”,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增加人们对草学的认识和对草学学科发展前景的信心,实现人才成长与行业发展的共赢。“国际草原与牧民年”的确立,也将成为草学学科的一大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