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2023)中国草业大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3-07-21 14:33|
栏目:新闻动态 |
浏览次数:
第六届(2023)中国草业大会综述_贵州省草产业技术体系【官网】
草情草况
供给提升 效益明显
“饲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草食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支撑。”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在会上表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牛羊肉、牛奶等草食畜产品消费还会刚性增加,对优质饲草需求也将持续增长,饲草产业发展机遇难得、前景广阔。”我国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饲草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供给能力提升。2022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超过8200万吨,其中商品草产量超过1000万吨,有力支撑了牛羊规模养殖发展。
二是产业素质增强。饲草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近1600家,90%全株青贮玉米达良好以上水平,70%苜蓿达二级以上水平。
三是生产模式多元发展。在河西走廊、北方农牧交错带、河套灌区、黄河中下游及沿海盐碱滩涂区建成了一批饲草产业集群,粮草轮作、果草套种、豆禾混播、盐碱地种草等多元化饲草生产模式广泛推行,草畜配套更加紧密。
四是综合效益显现。奶牛单产从2015年的5.5吨提高到目前的9.2吨,肉牛出栏活重从416公斤增加到479公斤,肉羊出栏率从94.6%提高到106.2%,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牛羊肉产量显著增长的同时,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从17%下降到11%。
针对饲草与草种贸易情况,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2022年苜蓿干草累计进口178.86万吨,同比持平;平均到岸价格518美元/吨,同比上涨36%,进口价格创历史最高。进口的苜蓿干草主要来自美国、西班牙、南非、加拿大、意大利及苏丹。2022年燕麦草累计进口15.24万吨,同比减少28%;平均到岸价格429美元/吨,同比上涨25%,进口价格创历史最高。我国燕麦草的进口全部来自澳大利亚,2021年2月澳大利亚多家企业对华出口燕麦草的许可证到期后至今未取得续期,目前进口量仍维持在较低水平。2022年苜蓿粗粉及颗粒累计进口3.72万吨,同比减少29%;平均到岸价格304美元/吨,同比上涨16%,进口价格从下半年开始显著上涨。2022年进口草种子5.20万吨,同比减少27%;牧草种子进口价格普遍大幅上涨,除黑麦草种子进口量同比持平外,其他牧草种子进口量下降明显。
“然而,当前我国饲草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辛国昌说,一是种植基础条件较差。饲草种植多数为盐碱地和坡地等,建设投入少,设施条件差,制约饲草产能提升。二是良种支撑能力不强。我国审定通过的636个草品种中,大部分为抗逆不丰产的品种,良种扩繁滞后,总量供给不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子长期依赖进口。三是机械化程度偏低。国内饲草机械设备可靠性、适应性和配套性差的问题突出,大型饲草收获加工机械大多靠国外引进,适宜丘陵山地人工饲草生产的小型机械装备缺乏。四是政策支持不够。一些地方将种草与种粮人为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耕地只能种粮不能种草,对耕地种草进行限制,导致优质饲草供不应求,目前缺口超过4000万吨。
草种科技
技术攻关 完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谈及饲草种业发展问题表示,从世界范围看,饲草育种水平落后于主粮作物,饲草育种技术尚处在基于表型的杂交育种阶段,效率低、周期长。从我国来看,我国商业化生产饲草的种源仍以进口为主。饲草的种质设计与创造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目前已在着力建设饲草复杂基因组功能解析、饲草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饲草育种尽快步入设计育种时代,实现饲草优异种质的设计与创造。
王加亭介绍,多年来,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全国18个省部级草种质检机构开展了草种质量抽检工作,基本摸清全国21个省区草种质量现状,有效推动了草种质量提升。抽检结果表明,我国草种抽检合格率从2013年的67.7%提高到2021年的83.5%。
据悉,2021年全国共收集保存饲草种质资源404份,累计保存总量达6.3万份,分发种质资源792份;开展了64个品种、972个小区的区域试验;审定通过新品种15个,累计审定优良草品种619个。通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改扩建温带牧草种质资源库,在山西建设1个种质资源圃,在内蒙古建设1个育种创新工程。
王加亭表示,近年来,我国饲草种子生产区大多以“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依靠专业化种子田生产质量较高的饲草种子。由于我国饲草种子生产比较效益低,受“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土地流转难度加大,人工与用地成本都居高不下,导致饲草种子田面积呈下降态势。2021年,全国饲草种子田面积为83.75万亩,同比下降22.3%。为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要,各地加大淘汰生产效益低、生产年限长的种子田力度。
那么,未来应如何发展草种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开发利用监管处处长韩丰泽建议,一要建立健全国家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通过开展草种质资源普查,分区域建设一批草种质资源库(圃),涵盖草种质资源库、资源圃及原生境保护地,构建起原生境保护、迁地保护和设施保护为一体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实现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标准化、规范化。二要加强草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优良乡土草品种的选育及种子扩繁工作。大力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技术和品种。加强优良草种特别是优良乡土草种选育、扩繁、储备和推广利用,不断提高草种自给率,满足草原生态修复和现代草业发展用种需要。
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毛培胜提出,未来应建立草种子专业化生产集中区域,完善体系建设,建立草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现代草种子认证与质量管理体系、草种子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等。
地区带动
创新工艺 延伸链条
饲草产业一直是阿鲁科尔沁旗的主导产业之一,多年来,走出了一条“生态生计兼顾、生产生活并重、治沙致富共赢”的现代草业之路。“2008年第一块高效节水人工草地试种成功,2013年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命名为‘中国草都’、2017年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紫花苜蓿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旗草业核心区植被覆盖度已从2008年的不足10%增长到90%以上。”阿鲁科尔沁旗旗长陈虎男介绍,围绕建设优质牧草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阿鲁科尔沁旗先后引进首农集团、甘肃亚盛集团、北京绿田园等近40余家企业入驻,从事牧草种植和草产品加工,68万亩紫花苜蓿已成为国内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年产干草65万吨,成为畜牧主产区优质草基地,为我国自主草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质牧草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记者了解到,300多户农牧民向企业流转或合作经营草牧场,年人均增收4600元。600余名农牧民变身产业工人,年人均增收4万元。在草企业带动下,800余户农牧户种植牧草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1000余户农牧民以土地入股牧草合作社的方式获得利润分红。
阿鲁科尔沁旗饲草产业持续发展离不开设备工艺的创新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
在阿鲁科尔沁旗节水灌溉新技术示范点,参观人员可以深入了解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水肥一体化调控模式、新型八硫体(S8)肥料试验等。
圆形喷灌机移动滴灌系统是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融合了大型喷灌机与滴灌系统的技术优势,通过喷灌机桁架拖拽大流量压力补偿滴灌管,实现地表移动滴灌,并首次提出在苜蓿播种及苗期采用低压喷灌、其余生长阶段采用移动滴灌的新理念。据悉,该技术在灌水过程中不受大风天气影响,不与农机作业冲突,运行维护成本低,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水肥一体化调控模式是研究苜蓿在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灌溉控制指标、施肥方式、施肥种类以及施肥量等多因素水肥耦合对苜蓿生长发育性状、产量、品质及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以节水、增产、提质等多重目标约束下的苜蓿喷灌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
同时,在土壤中或农作物叶面喷施八硫体(S8),可使农作物迅速吸收所需营养,普遍增产(一季变多季、单季提升单产)、提质(提升蛋白质、甜度、微量元素等)、降成本(降肥、降农药)、提效(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生产风险)。
此外,草产品加工新工艺示范点向参观人员展示了草颗粒加工和牧草烘干等设备。其中,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中科草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内蒙古绿田园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动态热泵式整捆草牧草烘干机。单套设备的日产量达300吨,并将采用传统收割晾晒方式达到的70%的牧草优质率提高到80%以上。
在科学建设草业基地的同时,阿鲁科尔沁旗积极谋划推进优质牧草全产业链发展,催生了草产品深加工、肉牛羊育肥、奶业、食品加工业等下游产业和仓储、物流、运输、大型机械设备租赁、草业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务产业。建设了草业加工服务园区、草原草业博物馆、草业试验站等,抢占牧草科研、文化制高点。
“这个饼干还挺好吃,这个月饼也不错,苜蓿味道挺浓的!”在北方苜蓿食品科学创新中心,参观人员对苜蓿深加工产品赞不绝口。该中心从全产业链视角,加强苜蓿健康食品研发,提高苜蓿经济效益。一期工程生产速冻苜蓿芽菜、苜蓿手工饺子、苜蓿酱、苜蓿茶、苜蓿汁、苜蓿月饼等初加工产品,以及苜蓿挂面、苜蓿添加面粉、苜蓿饼干等日常食品。二期工程正在前期调研准备,计划进入苜蓿叶蛋白、膳食纤维、免疫活性多糖等功能性产品深加工领域。
“我们坚持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围绕‘种最好的草、养最好的牛、产最好的奶、做最好的奶制品’,引进澳亚集团、飞鹤集团等企业,从事奶牛养殖和奶制品生产,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肉牛存栏达到51万头,年产鲜奶26.5万吨,成为内蒙古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完整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不断丰富。”陈虎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