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贮玉米关键栽培瓶颈,助力粮改饲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5-30 17:30|
栏目:新闻动态 |
浏览次数:
破解青贮玉米关键栽培瓶颈,助力粮改饲提质增效_贵州省草产业技术体系【官网】
海河平原区是规模化奶牛养殖的主要区域,苜蓿和青贮玉米作为奶牛重要的粗饲料已成为业界共识。但苜蓿作为高蛋白豆科牧草,在农区饲草供应体系中的占比只有10%左右,90%为禾本科饲草,其中80%为青贮玉米,因此发展青贮玉米已成为促进粮改饲政策实施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主要种植方式为夏播(与冬小麦复种)和晚春播(季节性休耕政策),而海河平原区春季干旱缺水,夏季高温高湿,70%降水集中在7-9月份,这种气候特点对该地区青贮玉米品种选择、播期、密度等关键栽培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青贮玉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玉米,其利用方式和收获方式与籽粒玉米不同,尽管海河平原区对籽粒玉米的品种选择和关键栽培技术已十分成熟,但鉴于青贮玉米的特殊性,其在品种选择和关键栽培技术上不能直接借鉴籽粒玉米经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品种方面:海河平原区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少,目前主要以籽粒玉米为主,缺乏适宜本地生态条件与奶牛养殖需求的优良品种。且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较快,需要持续开展青贮玉米品种适应性评价工作。在种植管理技术方面还缺乏科学统一标准:播种时间从晚春(5月上旬)到夏播(6月20日),播期弹性大;种植密度不合理,难以实现高产目标;肥料用量把握不准,既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又可能因施肥不当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青贮玉米最佳收获期较短,收获时期选择不当会使青贮饲料营养价值大幅降低;青贮玉米为能量型饲草,美中不足的是全株蛋白质含量较低,借鉴籽粒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青贮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以提高粗蛋白含量在其他生态区已有相关报道,然而,目前海河平原区还缺乏青贮玉米与豆科作物适宜间作品种组合的研究。
基于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促进海河平原区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粮改饲等政策为导向,立足区域生态特点和当地生产条件,针对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生产中关键栽培技术瓶颈,从2011年起,先后从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生物量积累及饲用品质变化规律;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品种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氮肥和收获期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和饲用品质的影响;以及青贮玉米间作豆类作物效果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集成创新形成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关键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成果。主要结论如下:
(1)明确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得出1/2乳线期青贮玉米公顷产奶量最高,且1/2乳线期青贮玉米全株含水量为60.5%,处于最佳青贮含水量范围。
(2)明确了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海河平原区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宜海河平原区奶牛利用的青贮玉米品种,平均生物产量均达到19948.5公斤/公顷,抗病、抗倒能力强,饲用品质优,公顷产奶量较对照提高3.7%。
(3)集成创新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明确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的最佳播期在6月5日左右;明确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的最适种植密度为7.50万株/公顷;明确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合理的施氮量为150公斤/公顷。
(4)明确了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与拉巴豆间作为最佳间作模式。间作粗蛋白产量较青贮玉米单作提高44.4%,土地当量比增加0.42,净收益提高41.3%。
2025年4月27日,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主持,先后邀请到国家牧草产业体系栽培生理与高产栽培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显国教授,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养分管理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何峰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站长、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刘文辉研究员,山东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贾春林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李运起教授,河北省农学会刘孟朝研究员等7名同行组成专家组,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完成的“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关键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成果进行了会议评价。
评价会上,专家组在听取了衡水站团队骨干汇报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内容后,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自2021年开始集成示范,先后建立示范基地10个,累计示范面积3万亩,共举办现场观摩会5场,累计培训500人次,发放相关技术宣传材料1000余份。该成果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可为粮改饲政策以及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评价会后,参会专家一行还考察了衡水站牧草育种基地,现场查看了牧草新品种选育试验及绿色种植模式试验。团队成员分别就开展的苜蓿、饲用小黑麦育种试验,粮草轮作定位试验和模式试验向专家进行了详细介绍。专家们围绕苜蓿、饲用小黑麦品种选育关键技术,主要饲草粮草复种定位试验,“晚春播苜蓿+青贮玉米”一年两作饲草复种模式,季节性休耕区“苜蓿+春播作物”轮作模式等试验,以及产业热点进行了现场交流和探讨。
此次成果评价会的召开,为衡水站进一步提升区域饲草生产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